菲律宾这次又在南海惹事了——事情发生在12号,两艘菲律宾公务船未经通报直接进入我方管辖的铁线礁海域,明显是故意挑衅。我们海警多次无害喊话和警告,但对方非但不配合,反而突然加速朝礁滩方向冲去,甚至试图靠岸,期间还做出有意碰撞的动作。两船最近时相距不到五米,结果自己烟囱被撞凹了,反倒指责我方是“欺负人”。这明显不是正常航行,而是典型的“碰瓷”挑事手法。 其实这种戏码并不陌生:去年仙宾礁、今年黄岩岛,菲律宾都有类似操作——先闯进来制造冲突,然后跑去国际舆论场博取同情。这回菲律宾没想到的是,我们早有准备。两艘海警船在外围封堵,另一艘机动穿插到前面,三艘从左、中、右形成合围,把菲方的行进路线彻底锁死。想正面冲?有船挡着;想从两侧绕过去?两边也被卡住。 等对方实在要强行撞击时,我们果断使用了水炮。水炮的使用有讲究:既能有效阻止对方靠近、保护礁滩,又能针对性地影响对方船上的设备,比如导航或通信设施,让其行动受限;同时这种做法降低了人员伤亡风险,也不给对方留下过度挑衅的口实。处置过程专业、克制,既维护了主权,也控制了事态升级的可能。
展开剩余48%但他们可能低估了形势变化:过去美国能在关键时刻介入、提供强力支持的情形正在减少,而中国在南海的执法和防御能力日益成熟、部署更稳固、更有耐心。我们的“三路合围”不是临时应付,而是基于长期战略判断与实际执法能力的体现,既能保护海域主权,也能在法律和程序上保持正当性。 总之,这次事件传递了几个信号:一是中国对南海主权和海上执法的意志坚定且有能力守住关键海域;二是单靠外部支持挑事的做法风险越来越大;三是地区形势要求各方更审慎地处理海上争端,避免把局部摩擦演变成更大范围的对抗。菲律宾若继续抱着“靠外援、碰瓷炒作”的老路,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政治效果,未来在实际对抗中也很可能处于更劣的位置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益通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